太极拳与内气
练太极拳必须产生内强大的内气。武训有云:“练拳不练功,到老一场空;练功不练气,就象做游戏”。体内只有内气充沛才能达到绝妙的养生和技击功效。
身体中是否存在经络和内气?很多人都会这么问,这个困扰中外科学家多年的问题,时时没有得到所谓科学的验证。科学没有验证的不代表不存在,只是现代人的认知规则和判断标准出现了问题。就像用西医的标准去判断中医是否科学一样,是一种无稽之谈。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中医,华夏民族早就在地球上消失或成为稀有物种了。只能说这是两种文化对世界的认知标准不同,东西方文化的撞击,就好比世界文化领域的一阴一阳。但在西方文化占世界主导地位的今天,资源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,已经有人坚定的认为东方文化是缓解和解决这种矛盾的良方。这也符合太极阴阳互变的道理啊。
不管大家是否承认经络和内气的存在,在这里我们假设身体内确实存在着经络和内气,因为这是探讨太极拳的前提,要不然,也就没有必要在继续读下去了。
在《黄帝内经》中明确表明了人的身体中存在经络,而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。内气在每个人身体中都存在,“人活一口气”,没有气,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结。“气”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。人体中气的由来有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,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,以及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。通过肾、脾、肺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成。体内的气会受如生活坏境、饮食等等外界因素的干扰,也会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强弱的改变。当内气不足或气机失调时,气血运行不畅,身体中的脏腑和肌肉、骨骼不能得到濡养,体内的阴阳就会失衡,身体就会出现亚健康或者不健康。身体都不健康,就更不用谈能产生技击的效果了。因此体内只有内气充沛才能达到绝妙的养生和技击功效。培育体内的内气,使内气变得强大的方法有很多,很多的内家拳拳种和气功锻炼的方法都可以培育内气。气功锻炼培育内气的方法大多是通过静坐、意守的方法来达到的。而内家拳的内气培育大多是通过特定的动作来达到的。太极拳内气的产生是通过符合经络和骨骼受力的最佳外形,吻合太极阴阳之理的动作而产生的。在拳馆练拳的学员都能体会到,如果能够跟着课程认真的练拳,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到体内的内气产生,精力非常充沛。
在这里为什么要提内气是符合经络和骨骼受力的最佳外形,吻合太极阴阳之理的动作而产生的呢?我们都知道体内的内气是在经络中运行,经络在空间的走向和通畅程度会影响内气运行的顺畅程度。如果把经络比喻成水管,把内气比喻成水,在胡乱卷曲的水管一头倒入一杯水,水很难从水管的另一头流出来,因为水在水管内收到了很大的阻力,水瘀滞在水管里了。但如果你把水管理顺,其外形能够让管内的水受到的阻力最小,那么水是可以从水管的另一头流出来的,这时我们可以说水管“贯通”了。所以对刚学太极拳的人来说,拳架必须非常准确,而且要在手上加外力来检验是否力能到足,这时经络在空间的走向非常有利于内气在手和足的经络中流动。如果所有的定式动作都可以通过这种检验方式,说明经络的空间走向已经非常有利于内气在经络中的运行。
吻合太极阴阳之理的动作是增加内气的绝佳方法,比如,动作“金刚捣锥”中上右步前两手往外开的动作,它要求收腹下沉含胸拔背以肩催肘,肘催手的方式一节一节打开,而这时是:手在开、胸在合,又吻合了太极的开中带合的理念,同时有开有合,又吻合了太极是相互矛盾而又是统一的运动这一说法,这个动作也是个以外型催内气典型的动作,这种类型的动作能够显著增加横膈膜的活动,腹腔和胸腔中出现节律的压力变化,产生按摩内脏的效果,肺活量增大,胃肠的消化能力增强,肾脏的功能增强,体内内气自然会越来越强。当然,不光是这个动作,它要求整套拳都要有这样的理念。
体内的内气增强了,经络的空间走向通畅了,内气的活动会越来越顺畅,这是一个良性循环,内气越强,经络会越通畅;经络越通畅,气血营养脏腑功能会越好,内气会越强。当内气增长到一定程度时,对外形的要求会逐渐降低,也就是逐渐过渡到内气催外形的阶段。又好比将一大桶水倒入随意弯曲的水管里,水管会自然的形成最利于水流动的外形了。要达到这种情况,必须满足三个条件:①水量足够大,水压足够高;②水管必须是软的;③水管内部必须是通畅的,要不然就会爆管。引申到太极拳里,要做到内气催外形,也必须有强大的内气、身体要松、经络内部要通畅。到了内气催外形的阶段,才能正真意义上体会体内内气无碍无阻的流动。因此学习太极拳需要经过外形催内气的阶段和内气催外形的阶段。在外形催内气阶段,必须强调动作的准确性,也就是标准性。在内气不够充沛的情况下,千万不要采用“以意导气”去练太极拳,也不要去过度的练习发劲动作。这也就是陈式太极拳的二路必须是在练好一路,内气充沛的情况下去习练的原因。用意导气和发劲都会过度发放内气,在体内内气不足的情况下,脏腑会过度的工作,久而久之会发生脏腑功能虚衰,产生阴阳不调而发生疾病。